<em id="n3ytm"></em>

      <tr id="n3ytm"><source id="n3ytm"></source></tr>

    1. <table id="n3ytm"></table>

      <form id="n3ytm"></form>

      搜索信息

      搜索貼子

      搜索新聞

      搜索店鋪

      搜索商品

      搜索團購

      搜索新聞
      國際職教大會
      當前位置:職教網 ☉ 資訊 ☉ 國內新聞
      展開全部

         5月30日,柳州市工程機械職業教育集團在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掛牌成立。標志著我市工程機械職業教育進入面向市場 、對接產業 、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同時也標志著市二職?!皣抑械嚷殬I教育改革發展示范?!眲摻ǖ淖禹椖俊肮こ虣C械運用與維修專業”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柳州市工程機械職業教育集團掛牌成立

        市工程機械職業教育集團是以市二職校 、柳工公司職業培訓學校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牽頭單位,聯合相關職業院校 、社會培訓機構 、企事業單位 、行業協 會 、研究機構等自愿組成,并以契約(集團章程)為主要聯接紐帶的職業教育聯合體與利益共同體。成立該職業教育集團,是為適應我市工程機械職業教育集團和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加速柳州工程機械職業教育規模化 、集約化 、連鎖化發展進程,共同打造我市專業性職教品牌與特色“方陣”,促進校際聯合與校企合作,同時為配合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為我市工程機械發展提供高素質 、技能型人力資源支持。  
         職業教育社會認同度不高,先天不足,成為學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備胎。政協委員建議: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學生可試行學籍流動、互修學分并頒發雙文憑;鼓勵企業通過“委托培養”等與院校合作,深化校企互動的“現代學徒制”;行業組織應預測行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制定行業職教準入標準和發展規劃。

        ——編者

        “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一邊是企業招工難,人才供需不協調,一定是職業教育出現了問題?!?月3日,全國政協在京舉行專題協商會,主題是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孫太利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有1300多所,在校生人數超過1000萬人,已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職業學校有著驕人的就業率:2013年高職、高專院校初次就業率達到78%,這個數字高于211、985重點大學的75.5%和普通本科院校的75.4%。數字亮麗盡顯職業教育的就業優勢,卻難掩其發展困境。

        打通職教“斷頭路”

        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同度不高,是許多委員都提到的問題。劉敬民委員說:“技術技能性人才‘上升通道’狹窄,職教被稱為‘斷頭路’。大學本科文憑在許多場合是不可缺少的資格合格證和社會生活的通行證,職業教育畢業生缺乏可期待的上升前途。”

        社會評價機制和社會觀念的偏差,讓職業教育先天不足,成為學生考不上高中和本科的備胎選擇。徐輝常委認為,根本在于我國學校教育制度安排的問題:普通學校為升學做準備,基本上不學職業技能;職業學校為就業做準備,很少學普通知識。

        現代教育倡導人人都應該具備普通知識與職業素養的教育理念,在這種學校制度安排下根本行不通?!奥殬I教育被看做是一個層次,而不是一種類型。中考、高考招生都分先后,且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和收費標準都明顯低于普通本科?!?/span>

        走出閉門造車窘境

        推動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搭建起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的“立交橋”,成為共識。為此,委員們提出一系列建議措施:在高等教育本科階段增設“專業學士學位”,設立職業教育學院;提高中職升入高職的比例;允許普通學校和職業學校學生可試行學籍流動、互修學分并頒發雙文憑。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如果不以需求為導向,人才供給必然出現問題。”孫太利呼吁,應以政策安排調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讓職業教育走出“剃頭挑子一頭熱”“閉門造車”的發展窘境。

        “從世界經驗看,無論是德國的‘雙元制’,還是加拿大、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模式,其成功的核心都是行業主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眲⒋浩轿瘑T說。

        李衛東委員建議,應“鼓勵企業通過‘委托培養’‘定向培養’與院校合作;鼓勵學校教師以投資或技術入股的形式進入生產第一線,鼓勵企業經營生產人員以‘技能導師’的身份進入學校教學第一線。以此,深化院校與企業雙向互動的‘現代學徒制’?!?/span>

        朱永新常委則強調行業組織的作用:“職業教育要有生命,必須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中介、協調、組織和服務作用?!?/span>

        在朱永新的設想中,行業組織應預測行業發展的人力資源需求,制定行業職教準入標準和發展規劃,充分發揮源自行業的優勢,真正代表行業的長遠利益實施或參與職業教育。

       


          5月9日,福建省職教學會2014年常務理事會(擴大)會議在福州長樂市召開,學會顧問林瑞昌、會長王福貴、副會長、常務理事及部分理事、企業代表等26人參加會議。
          會議主要議程有會長王福貴致詞;長樂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慶享介紹了長樂教育和長樂職專的發展情況;學會顧問林瑞昌對學會本屆理事會工作、今后工作、換屆工作做了重要指導性講話;常務副秘書長張志光傳達中國職教學會2014年度工作會議精神;副會長李炳祥介紹了黃炎培教育獎的評審表彰情況;學會秘書長謝聿棟介紹了學會換屆有關事宜。
          與會代表積極討論了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總結報告提綱、學會工作及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人選方案,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意見。
         

         近日,《浙江省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實施方案》專家評審會在杭州召開。

        評審專家組聽取了方案內容及制訂情況的匯報,并詳細審閱了相關材料。經過審議,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方案符合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的實際需求,理念先進,內容詳實,特色鮮明,針對性、可操作性強,充分考慮到資源后續應用的效益,有利于進一步深化我省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改革,加快我省職業教育信息化進程,并希望省教育技術中心加快推進項目實施。

        自2012年浙江職業教育資源網(www.zjve.cn)開通以來,省教育技術中心在省教育廳的指導下,聯合省職成教處、省教科院,啟動項目需求調研與方案設計工作。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現場座談等多種渠道、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全省中職學校師生需求,并針對中職學校急需和全省中職專業課改要求,建設教學資源庫(包括電子教案、技能微視頻、項目案例、虛擬仿真軟件和網絡課程等)。為提升職教資源建設與應用水平,省教育技術中心委托浙江工業大學牽頭組織多位職教教學專家、教育技術專家和學校教師共同參與調研并起草方案初稿。2014年4月,在初稿完成的基礎上,面向職教專家和中職學校廣泛征求意見建議,進一步修改完善并形成送審方案。

        據悉,在方案通過專家論證之后,省教育技術中心將正式啟動浙江省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項目,于2015年6月前將建設完成汽車運用與維修、數控應用技術、服裝設計與工藝、旅游服務與管理、計算機網絡、物流、動畫設計與制作、烹飪、應用電子技術、工業與民用建筑、國際貿易、金融事務、財務會計、模具設計與制造等14個專業的教學資源,建成開放性、智能化、個性化的教學服務平臺,為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提供有效服務。

       

      外教正在給學生上課

      教師前往美國學習

      中荷國際班開班

      教師前往德國學習

              正在荷蘭德隆騰應用科技大學攻讀學士和碩士學位的徐遲,最近過得特別充實。白天蹲在學校蔬菜、花卉農場里學習蔬菜生產、果樹嫁接、園藝造型等技術,晚上則泡在圖書館查找資料撰寫論文,連上網聊QQ的時間都很少。

              “我特別感謝自己的母校,真沒想到自己作為一名職校生,也能有機會到國外留學念本科和碩士。”徐遲的母校是成都市農業科技職業學院,2012年,他從該校農學園藝分院園藝專業畢業后,被與該校有國際合作交流項目的荷蘭德隆騰應用科技大學錄取,繼續攻讀國際園藝管理專業本科及研究生學位。成都農職學院還獎勵他5萬元留學獎學金。

              徐遲的幸運是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將高職教育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的縮影。作為一所涉“農”的普通高職院校,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近年來在國際化教育中,理念先行、項目聯姻、師生受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辦學之路。

              理念先行——

              “我們做國際化,絕不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而是真心實意想讓學生體驗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

              說到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人們下意識地會想到“985”、“211”這些教育資源雄厚的高校,很難把它和一所本土的農業高職院校聯系在一起。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為什么要走向國際化?國際化能給學校和師生帶來什么好處?該院院長劉智慧是這樣認識的:“中國的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經過這么多年發展,已經奠定了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的基礎,時機也已經成熟?!眲⒅腔鄯治觯湟?,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國際經濟、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的影響力日漸增大,奠定了高職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環境和平臺;其二,與國際職業教育體制比較,中國高職辦學的模式有許多中國特色的元素,如職業教育的體制機制、工學實踐模式、專業建設等,很多已經成為備受國際關注的熱點課題;其三,我國高職教育目前已經進入到關鍵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整體改革深化、教育資源優化重組的轉型時期,亟待學習和借鑒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超前的教育理念、科學的管理體制和社會服務模式。

              而作為一所地方高職院校,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走向國際化既契合了成都市近年來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的戰略,也體現了一所涉農職校不甘平庸、主動進取的強烈愿望。

              “我們做國際化,絕不是為了給自己‘貼金’,貼一個‘國際化’標簽,而是真心實意地想通過國際化道路,開闊我們學生的視野,更新老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以更好地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眲⒅腔壅f。

              基于這樣務實的理念,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近幾年來相繼與英國拉夫堡學院(Loughborough College)、荷蘭德隆騰應用技術大學(CAH Dronte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及美國西北理工大學、臺灣昆山科技大學、中州技術學院、首府大學、建國科技大學、朝陽科技大學國際知名高校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在農學、畜牧、建筑、旅游、園藝類等專業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項目聯姻——

              荷蘭教師到成都開“原汁原味”的農學課;學校派教師到荷蘭大學“貼身”體驗現代農業教育

              前不久,來自荷蘭威林頓科技應用大學的兩名高級講師來到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為該校農學園藝、畜牧獸醫專業的80多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周的集中授課。據悉,這兩名外教已經是第三次來成都為學生上課了。

              2012年9月,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與荷蘭威林頓科技應用大學聯合舉辦的“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首屆中荷國際合作班”正式開班,這標志著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在國際化辦學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我們熟知的國際化,大多是學校校級干部互訪式交流,或者把教師請進來、送出去短時間培訓,交流合作的深度不夠,學生很難從中真正受益。”劉智慧認為,教育國際化的真正獲益者應該是學生,而聯合開辦國際班,讓學生真正感受原汁原味的國際課程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為什么選擇荷蘭作為聯合辦班的國家?因為荷蘭擁有世界上先進的現代農業教育;而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的園藝和畜牧專業也是該校的傳統優勢學科。

              據了解,國際班由中荷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同擬定的培養方案,培養英語精、知識新、素質高、技能強、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等專門應用型人才。學生完成三年??茖W業后,既可選擇直接就業,也可憑語言優勢、國際化的專業知識選擇到荷蘭繼續學歷提升,為學生就業和到國外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剛開始搞的時候,我們心里并沒有底,擔心學生的基礎太差,達不到預期效果?!鞭r學園藝分院院長陽淑介紹,國際班的學生從在校學生中選拔,學生自愿報名,綜合考慮學生的專業和外語水平擇優錄取,“沒想到學生報名積極性很高,第一次開班就超過了預定班額?!?/span>

              按照協議,威林頓科技應用大學每年兩次派出教師來成都為學生們上課。童·范·阿爾托(Mr. Toon Van Aert)和塔克·邁德瑪(Mr. Taco Medema)兩位高級講師為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的學生講授了市場營銷和領導力與管理等課程,并從培養學生英語興趣和提高英語能力出發,為學生量身設計了授課方式與授課大綱。

              除了“請進來”,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也花大力氣把教師“送出去”。該校農學園藝分院和畜牧獸醫分院兩位教師前往對方大學“貼身”體驗了半個月。他們走進對方的課堂和農場,感受荷蘭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以及師生對所從事工作和所學專業的熾愛。

              師生受益——

              國外教師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帶動學校教學方式變革;學生找到“學農”的自信,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最開始上外教的課感到很新奇,但也很拘謹,不敢開口?!闭勂鹪趪H班上課的感受,畜牧獸醫專業大二學生付嘉鈺說。這個來自城市看上去很文靜的女孩,從小喜歡給小動物“看病”,長大后不顧家人反對報考了這個專業,“沒想到還有機會接觸到國外的課程和理念?!?/span>

              在她的同學張宸看來,外教老師的教學態度和方法令他耳目一新?!昂商m老師做事特別嚴謹、負責,會運用各種方法把課堂知識講述給我們?!彼f,外教老師每堂課前會發放教學大綱,教給他們做研究的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課堂上再集體討論,“學習從此前的被動變成了主動。”

              老師們也感受到國外職業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沖擊。畜牧獸醫專業的教師徐君到荷蘭威林頓科技應用大學交流,感受最深的是當地智能化的農場管理模式,“奶牛什么時候喂料、擠奶、睡覺都由電腦控制,并且參與操作和管理的都是學生,他們超過一半的學習時間在現代化的農場?!?/span>

              農學園藝分院的教師熊丙全也被荷蘭教師敬業精神和靈活的教學方法所觸動,回到國內后,他也嘗試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項目教學改革”?!安辉傧褚郧澳弥槐緯騊PT就去給學生上課,而是提前給他們一個學習任務,讓他們自己通過查找資料自主學習?!彼f,變革教學方法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很多。

              “國際班的學生無論班風、學風,在全校學生中都出類拔萃。孩子們也都有一種榮譽感,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他們也帶動了其他專業學生積極進取?!毙竽莲F醫分院黨總支書記姜光麗介紹。

              農學園藝分院大二學生冉萍蓉則表示,此前她都不好意思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學“農”的,感覺很沒面子,而就讀國際班后,她才了解自己學習的專業在荷蘭是最頂尖、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之一,“一下子就找到了自信”,“我會努力把專業知識學好,有機會還想到國外去深造?!?/span>

              “我們會繼續支持辦好國際班,把它辦成全校學生羨慕的班級,通過這些孩子的示范,帶動更多的學生找到學習的動力、人生的方向,走向更為廣闊的世界?!秉h委書記許亞東介紹說,在高職教育體制機制建設日益完善的今天,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的提出,學院將在內涵發展層面繼續加大國際化進程的探索力度,建立起更加長效、科學、有效的機制,找到一條高職教育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湖南(株洲)職教大學城(網友喜山樂水 攝) 

          株洲市政協主席會議協商后認為 加快株洲職教園建設刻不容緩

          株洲日報6月4日訊(記者 高曉燕)6月3日,市政協八屆十六次主席會議暨強力推進職教園建設協商會議舉行,與會各方共同剖析職教園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協商解決辦法。
       

          今年3月至5月,市政協就加快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建設相關問題,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專題調查研究。已形成的調研報告顯示,職教園項目于2009年啟動建設以來,園區框架已基本形成,初具規模,且聚集了優秀的職教資源,服務能力及效應初顯。不過,作為全市重點建設項目之一,職教園目前存在建設速度緩慢、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發展環境亟待優化等一系列問題,影響到園區下一步發展。
       
          黃曙光強調,主席會議協商就是要通過委員們的鼓與呼,讓更多人關注、助力職教園發展。推進職教園建設,已經到了非要高度重視不可的地步,需要更濃厚的氛圍,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加大協調支持力度.
       
          主席會議協商以后,職教科技園建設相關問題將形成主席建議案,提交市政府。
       

          副市長毛朝暉,市政協副主席賀夏盛、張國浩、戴衛丁、王建平、余明剛、朱庸靖、楊勝躍、余群明,市政協秘書長朱振湘參加會議。

       


      建設中的職教園(資料圖/網友好色 攝)

          【相關新聞】
       
          市政協主席會議聚焦職教園建設,黃曙光提出建議
       
          2009年11所院校簽約入園,如今尚有7所學校未動工建設
       
          株洲晚報6月4日訊(記者胡小亮 通訊員段圣偉)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是奠定“北有天津、南有株洲”職業教育發展格局的力作,投資超100億元,寄予了所有株洲人對“中部地區職業教育創新之都”的希望。經過6年的建設,雖取得成就,但進度慢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昨日下午,株洲市政協八屆十六次主席會議聚焦強力推進職教園建設方面。
       
          現狀:4所學校已入園,1所今秋入園
       
          職教園園區規劃面積約13.9平方公里,總投資超過100億元,規劃到2020年實現城區人口規模20—25萬人,在校學歷教育學生10—12萬人,年均培訓學生10萬人/次。
       
          目前,職教園已完成投資51.6億元。核心區路網基本拉通。湖南工貿技師學院、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鐵路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省商業技師學院等4所學校建成開學。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已完成主體工程,預計今年秋季建成開學。
       
          職教園的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職業院校辦學條件,在校學生人數由2011年的40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20000余人,3年來累計為社會輸送畢業生7500余人。
       
          職教園建設的進度與當初的規劃有些脫節。2009年,11所院校簽約入園,原定2015年基本建成,后延期到2017年。即便如此,7所學校還未動工建設的現狀,讓“2017年基本建成”也有些困難。連云龍示范區管委會主任劉玉平也承認,因為征地難和資金難,職教園建設速度較慢。
       
          建議:確立“引鳳筑巢”的建設模式
       
          針對職教園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黃曙光在會上認為,目前的建設,重點放在“建城”,而“建?!钡匚煌怀霾粔?。前者主要是市場運作,后者是社會公益事業,“建城”主導弱化了教育服務意識,影響了職業院校入園進度。她建議職教園的建設調整思路,確立“引鳳筑巢”的建設模式,科學處理“建城”與“建校”的關系,把“建?!狈旁谑滓匚?。學校都入園了,園區建成了,服務能力提升了,企業聚集效應才能產生,“城市名片、兩型典范、發展引擎”的目標才能盡快實現。
       
          其他建議還有:
       
          1. 在職教園協調領導小組中,明確一位副組長作為常務副組長擔任職教園建設現場總指揮,統籌協調園區建設。
       
          2. 園區目前要承擔新校建設和入園學校管理雙重任務。為更好地做好管理與建設工作,建議建管同步、建管分離。一是剝離市教投公司管理職能,明確其職責。將市教投公司從職教園管理辦公室剝離出來,主要作為政府聘請開發商,重點負責園區建設。二是完善園區管理機構。職教園管理辦公室作為園區教學業務和日常事務管理機構,主要負責職教園的管理、協調、服務及園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工作。
       
          3. 盡快啟動已籌措資金學校開工建設。具體來說,主要是湖南鐵道職院和湖南中醫高專兩所學校。
       
          4. 盡快落實湖南汽車工程職院、株洲工業學校和株洲市幼師學校入園方案,成立3校入園工作小組,力爭2014年破土動工。
       
          5. 根據輕重緩急、學校優先原則,將有限資金用在服務院校建設上,盡快完善入園院校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比如,路網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社會事業建設、學府港灣二期工程建設。
       
          6. 加大公共財政支持。統一處置市本級學校資產作為學校入園建設資金。市財政從2014年開始,連續3年安排2000萬元,支持市直職業院校入園建設和發展。
       
          黃曙光透露,市政協將收集針對職教園建設的相關建議,并形成主席會議建議案,移送給市政府。
       
          【名詞解釋】主席會議建議案
       
          是一種高層次的協商監督的重要形式。它是經過政協委員會議或主席會議協商討論,審議立案的,以政協組織的名義和正式文件的形式,向政府提出的重要意見和建議。
       
          【相關新聞】
       
          市政協委員:重視湖南保險職業學院入園
       
          將株洲建成全國保險人才培訓基地
       
          湖南保險職業學院隸屬中國人壽保險集團管理,于2011年9月14日與株洲職教園正式簽訂了入園協議,由職教園規劃用地2000畝,其中500畝用作學院教育教學,1500畝作中國人壽集團建設教育培訓、研發基地。時至今日,已過去快3年,項目還沒有取得實際性的進展。
       
          市政協委員羅樂平建議,高度重視湖南保險職業學院入園工作。湖南保險職業學院是一所專做保險教育的高職學院,全國僅此一所,辦學特色非常鮮明,現在校學生5000多人,每年培訓2萬多人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全國每年的培訓人數30萬人次,收入近10億元,而現在該學院每年只承擔幾千萬元,大有發展潛力。
       
          羅樂平說,該院如能搬遷到株洲職教園辦學,將促進株洲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擴大職教園的辦學規模,提升辦學檔次,增強辦學特色,帶動株洲保險產業的發展,將株洲建成全國保險行業人才培養培訓重要基地。

       ——商洛學院學風建設成效明顯

              學風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良好的學風是高校培養人、塑造人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商洛學院堅持以學生為根本,以量化考核為載體,緊密圍繞“誠信、文明、樂學、善思”的主題,不斷促進學生成長成才與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積累了抓好學風建設的經驗,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堅持以生為本理念 著力打造優良學風

              學生工作的理念是以生為本,以生為本就是要樹立以學生為先、以學生為重、以學生為榮的理念。學風建設是以生為本理念的集中體現,著力打造優良學風是學生工作的永恒主題,而學風建設本身就孕育著豐富的內涵。商洛學院通過開展系列主題思想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和文明素養;通過加強專業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樂學興趣和善思能力。這是學校學風建設的兩大主線。在學風建設中,學院通過系列主題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始終堅持把“為學生服務,讓學生滿意,關愛每一位學生”作為學生工作的一貫宗旨,使學風氛圍更加濃郁。

              以量化考核為載體  三措并舉抓好學風

              一是以量化考核十項指標為載體,促進學風建設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為了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工作,結合學校實際,商洛學院制訂了《商洛學院學風建設工作量化考核方案(試行)》,設計了包括早操出勤率、晚自習出勤率、課堂到課率等10項學風建設量化指標。10項指標的設計堅持“兩手抓”:一方面抓早操、早讀、科技創新等,以正面激勵來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抓學生違紀、成績不合格等,轉變學風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堅持“逐月通報,學期匯總,年度表彰”,為各二級學院營造良好的學風提供了依據,有力地確保了學風建設有章可循。

              學校堅持以“三早一晚”工程為抓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以及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堅持分學年制訂“三早一晚”活動,各二級學院結合專業特點形成了具有亮點和特色的學風建設實施方案。學校通過加大對“三早一晚”活動的檢查,用督查促進學風;通過培養學生干部隊伍建設,用骨干助力學風;通過表彰獎勵先進集體和個人,用典型推進學風;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用活動推動學風。為了進一步深化學風建設工作力度,自2013年9月以來,學校開展了由各學院黨總支書記兼任班主任的學風建設示范工程,并陸續推開各學院副院長和院長帶班示范工程,以強化和鞏固活動的后續效應,促使學風向縱深方向發展。

              二是以校級學生工作量化考核為載體,強化學風建設在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為了切實加大院級學生工作的考核力度,實現學生工作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商洛學院從2005年以來就一直堅持實行校級學生工作量化考核,并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進行了兩次修訂。2012年修訂后的學生工作校級量化考核分為學風建設量化考核、學生日常工作量化考核和學生管理亮點及其成效量化考核三個部分。首次將學風建設納入學生工作量化考核之中,并在校級學生工作量化考核結果中占三成比重。

              加強學工隊伍建設,為學風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商洛學院一線輔導員不僅實現了輔導員由兼職到專職的轉變,而且實現了高年齡、低學歷向高學歷、低年齡的轉變。班主任的配備由無到有,又由一個班主任兼多個班到逐班配備班主任。同時,還吸納思政課教師、行政管理干部做兼職班主任工作;適時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商洛學院輔導員管理辦法》等,進一步明確了學工隊伍職責,理順了工作時程,加強了隊伍管理,提升了學工隊伍的職業能力,促使隊伍逐漸向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方向轉變,為學風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以學生綜合素質量化測評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為促進學生德、智、體、能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學校在管理工作中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素質教育,在堅持科學公開、合理全面的原則、基礎上,2009年制定出臺了《商洛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實施辦法(試行)》。通過五年來的順利實施,學生綜合素質量化測評結果不僅成為科學評價學生在校表現的重要指標,而且在學生獎助學金評定、各類評優等各項工作中的作用發揮顯著。學生以主題思想教育系列活動為契機,積極參與主題報告會、演講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以及科技創新實踐等活動,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升,使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學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通過多措并舉實施量化考核,商洛學院優良學風建設的良性運行機制逐漸形成,以生為本的理念在學風建設中不斷深化,貫徹落實的力度不斷增強。首先,通過以學風建設量化考核為載體,設計10項科學量化指標,逐漸形成了學風建設的良性運行機制。近年來,學校學風建設多項指標量化結果有了明顯提高,如早操平均出勤率由83%提高至94%、課堂出勤率由90%至99%、四六級累計通過率由9.4%至18.6%等。其次,通過以校級學生工作量化考核為載體,將學風建設納入校級學生工作量化考核之中,逐漸形成了學生工作“比、學、趕、幫、超”的良性運行機制。近年來,商洛學院學風建設總體量化考核結果實現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學風建設在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初步顯現。再其次,通過以學生綜合素質量化測評為載體,對學生的德育、專業和能力素質進行測評,逐漸形成了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良性運行機制。

              近年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不斷增強,學生提升自身素質的熱情不斷增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不斷增加,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學風建設推進過程中,各二級學院、相關部門通力協作、相互配合,逐漸形成了學風建設層級管理、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合力育人運行機制。實施量化考核幾年來,學生的學習風氣明顯好轉,勤奮好學積極上進的良好局面已基本形成,學生的文明素養逐漸養成。學校通過量化考核這個載體,有力地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逐步形成了誠信、文明、樂學、善思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 

         【大公報訊】記者胡家齊報道:特區政府昨日公布成立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由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鐘志平擔任主席。小組會向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提出在社區推廣職業教育的策略和具體建議,以提升公眾對職業教育的認知和認受性,預計一年內提交報告。

        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主席鐘志平為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其馀成員包括大家樂集團主席陳裕光、港燈發電科總經理鄭祖瀛、香港青年聯會主席霍啟剛、港鐵前公司事務總經理梁陳智明、海洋公園副行政總裁李繩宗、職業訓練局前任和現任執行干事邱霜梅、尤曾家麗、廠商會中學校長麥耀光、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何玉芬、廣播處副處長戴健文等。

        必要時,小組將成立小組委員會、增選委員、進行研究和委聘專業服務,預計在一年內向吳克儉提交報告。

          讓青少年發揮潛能

        麥耀光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小組的目標是深入探討各種發展渠道,讓青少年可發揮自己的潛能。他認為,每一個青少年的興趣、家庭背景都不同,并非人人都必須升讀大學,加強職業教育可幫助青少年找到自己路向。

      ——武漢市交通學校“國家中職改革發展示范?!苯ㄔO紀實




              簡玉麟,男,1962年生,湖北天門人?,F任武漢市交通學校校長、校黨委副書記、武漢市洪山區人大代表;大學本科學歷,高級講師;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汽車類專業主任委員、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職業教育分會理事、湖北省物流職教集團副理事長、湖北省交通職教集團常務理事、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服務與應用分會專家庫專家、武漢市職成協會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會長、武漢市學科帶頭人。

              在近30年的職業教育生涯中,簡玉麟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潛心研究職業教育規律,先后主編、主審《機械基礎》、《汽車車身修復》、《汽車機械基礎》、《汽車維修(駕駛)技師培訓教材》等教材;在國家、省市等權威刊物上公開發表了《試論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信息技術在汽車商務課教學中的運用》等近20篇論文;主持研究《汽車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教學標準研究》、《武漢市中職學校品牌專業建設研究》、《中職特色數字化校園建設》等課題。由于成績突出,先后被評為“創新能手”、“優秀職教教研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武漢市教師學科帶頭人”等。

              簡玉麟同志堅持“德育為先,儒家立德”的育人理念,提出并實施三階梯教育模式:培養合格公民的人格、培養傳統精神的人格、培養時代創新的人格,由低到高,由最基礎到與時代精神接軌,分級塑造人格,最終完成一代新人的人格形象塑造。與此同時,他還突出七項素質教育:通過潛移默化,教會學生“心善”;長期訓練,教會學生“嘴甜”;率先垂范,教會學生“手勤”;訓練思維,教會學生“腦活”;開展活動,教會學生“體健”;榜樣引路,教會學生“技高”;典型啟迪,教會學生“忠誠”。通過三年的素質養成教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得到了企業、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贊譽。

              武漢市交通學校創辦于1959年,開設有交通運輸、加工制造、信息技術、財經商貿和旅游服務五大類十五個專業及方向,現為國家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重點實訓基地,多次被評為省、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是湖北省和武漢市職業教育的品牌和窗口。

              學校地處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中心地帶,毗鄰碧波蕩漾的湯遜湖。校園內風光秀麗,綠樹成蔭。南北兩個校區,總資產逾3億元,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學?,F有教職員工360余人,近三年在校生和短期技術技能培訓的社會各行業人員年均在7000人以上。

              作為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獲獎大戶,從2009年至今,武漢市交通學校奪得6個一等獎,18個二等獎,16個三等獎,獲獎數量在湖北省中職里位居前茅,占全省獲獎總數的1/7,這讓武漢市交通學校被武漢媒體譽為中職里的“華師一”。

              校長簡玉麟透露成功秘訣:搶抓示范校建設機遇,立足市場辦學,開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通過構建“職業人才校企共育、重點專業校企共建、雙師隊伍校企共培、辦學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進一步改革“培養模式、教學模式、辦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不斷創新教育內容、加強隊伍建設和完善內部管理,進而促進學校改革創新、提升質量、辦出特色。

              改革創新 提升內涵

              2011年10月,武漢市交通學校被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第二批建設單位,重點建設汽車運用與維修、汽車車身修復、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電梯安裝與維修方向)、電子技術應用4個重點專業,著力打造汽車科普園、開放性數字化校園兩個特色項目。

              圍繞學校確立了“穩定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質量、提升效益”的發展思路,著重抓改革、促創新、聯企業、建機制,明確了示范校建設的主線,全力推進“四大創新、三大建設、二大任務、一個機制”的“4321”建設工程,即學生素質養成與學生教育管理創新、課堂有效教育與教學管理創新、學校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實踐與創新、學校設備設施與環境管理機制創新等四項改革創新工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等三項基礎能力建設工程;示范校重點支持專業建設和特色項目建設兩大任務;以及建立與完善“校企合作新機制”。

              通過“示范?!苯ㄔO,學校形成了產教融合、校企聯盟和中外聯合多元化辦學模式;重點建設專業形成了“工學一體、各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建設重構了“基于工作過程導向、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形成了“理實一體”“行動導向”模式;學業評價形成了“多元多維”評價模式;師資隊伍形成了“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隊伍教學團隊;校企合作形成了“深度融合、多元并存”的發展機制;實訓基地形成了“校企共建、資源共享”實踐教學平臺;服務經濟社會形成了“湖北職教、武交技工”品牌形象。

              校企融合 提高質量

              在示范校建設期間,四個重點專業分別構建了“樹形結構”、“工學結合、訂單培養”、“校企一體、訂單培養”、“訂單驅動、校企共育、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對行業、企業、同類學校及畢業生等開展廣泛深入的調研,形成了4個專業《人才需求與專業改革調研報告》和《崗位(群)能力調研報告》,按照相應人才培養模式修訂完善了4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建成了一批融“教、學、做”于一體的教學情景,實施“理實一體”、“行動導向”等模式。深化課程體系改革,積極探索建立并完善凸顯職業教育規律的課程開發范式——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開發,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職業功能模塊化”課程體系、汽車車身修復三個專業“素質與專業能力并重”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研制了“多元多維”評價模式,開展以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標準的學業評價和以辦學滿意度為和核心的學校評價改革,形成了重點建設專業核心課程整體及單元評價標準。

              整合、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引進行業、企業資源,建成了一個行企共同參與的共享型專業教學資源庫,主要由四個重點建設專業信息化資源組成,包括《電子產品制造工藝》等8門校級精品課程資源、《電梯拖動與控制技術》等3門校級優質課程資源、《汽車維護技術》等28門課程標準和課程資源、《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機械部分)》等8本出版教材及《鈑金基本工藝實訓教程》等12本校本教材電子資源、汽車構造仿真教學資源、車身修復技能訓練標準化作業視頻資源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新增校內《發動機構造與維修》等課程學習站9個、實訓室(一體化教室)4個,改(擴)建校內實訓室(中心)16個。

              經過兩年的建設,共培養專業(學科)帶頭人6人,骨干教師34人,“雙師型”教師比例增至85%(四個重點專業比例增至90%),師生比為1∶22.9。聘請了以企業高技能人才和社會能工巧匠為主體的兼職教師37人,省楚天名師6名,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雙師隊伍教學團隊。通過建設,師資隊伍整體素質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教師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得國家比賽獎項38人次(其中一等獎3人次),獲得省級比賽獎項8人次,獲得市級比賽獎項12人次,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撐和智力保障。學校的建設經驗以“樹師德 立足職教 提師能 服務社會”主題在2013年福州舉辦的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上進行了交流。

              通過不斷建設,長效緊密型工學結合與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已形成。與雪鐵龍、豐田、通用等知名汽車品牌企業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學校成為“通用AYEC項目優秀學校”、“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企校合作優秀培訓中心”和“SAE-博世汽車技師教學合作伙伴”。學校的建設經驗以“交結名企 共育共建 通融校企 共培共贏”主題在2014年武漢市職成協會年會上進行了交流。 

              辦出特色 彰顯品牌

              通過示范校建設,學校大膽改革創新、整合辦學資源、敢于先行先試、努力辦出特色,辦出水平,進而提升內涵建設和辦學水平。

              1.示范校建設已成為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催化劑”。

              通過兩年建設,全面提高了學校教育的規范化、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學校在辦學條件、教育能力、教改質量、教研水平、教師素養和校企合作方面得到顯著提升,也有力地推動了德育工作、校園文化建設和內部管理再上新臺階。

              四個重點建設專業建設帶動了其他專業的發展,汽車車身修復專業“工學結合、訂單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經驗在其他專業中推廣,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組建了一個訂單班,航空服務專業開展了“廠中班”工學融合;四個重點建設專業實施的項目式、任務驅動式教學和“多元多維”評價模式在全校各專業推廣應用。學校專業建設形成了以重點專業輻射帶動、重點專業與非重點專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近兩年,在示范校建設的推動下,學校備受社會普遍認可,學校獲得湖北省依法治校先進單位、湖北省招生就業先進單位、武漢市文明單位、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狀、武漢市人民滿意學校、武漢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武漢市衛生先進單位、武漢市校園文化先進單位等諸多榮譽。

              2.示范校建設已成為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示范校建設期間,構建了“職業人才校企共育、重點專業校企共建、雙師隊伍校企共培、辦學成果校企共享”的“四共”校企合作模式,先后與神龍汽車、東風本田汽車、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武漢天河機場、武漢郵科院、博世(上海)、芬蘭通力(中國)電梯、西子奧的斯電梯、華燦機電、正源光子等世界500強公司和國內知名大型企業簽訂了聯合辦學及“訂單式”培養協議,積極參與了國家教育部門的AYEC(上海通用汽車青年教育培訓課程推廣項目)、TEAM21豐田課程實驗校企合作項目、汽車工程學會的德國巴斯夫國際貿易(上海)公司等多項校企合作項目。

              兩年間,為武漢市制造業、服務業培養了3067名合格技能人才,為東風本田、東風雪鐵龍、東風標致、通力電梯、天河機場、烽火科技等企業訂單培養學生1400多人。學校發揮專業優勢。兩年來,為武漢市企事業單位累計培訓員工8048人,其中承擔2013年武漢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人技術等級培訓考核涉及汽車駕駛、汽車修理等7個工種和初、中、高以及技師4個等級的培訓,培訓學員高達3261人。

              通過示范校建設,學校服務區域經濟能力明顯增強,承辦了湖北省中職學校汽車維修技能大賽、武漢市中職學校汽車維修技能大賽、武漢市城投集團公司汽車駕駛員技能比賽、武漢市第十八屆職業技能大賽汽車機電維修技能比賽等10余項。承擔湖北省中等職業學校汽車類教研中心組年會、2013年全國電梯賽項賽前籌備會、2012年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汽車類《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研討會、中部六省創業教育交流研討等大型會議20余次。

              3.示范校建設已成為輻射、引領、示范的“正能量”。

              示范校建設期間,新加坡淡馬錫基金會、黃岡市職教考察團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領導來校調研考察。接待國際國內教育機構、職業院校和社會團體到校考察學習30余批次。學校領導及老師在全國機械行指委年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和示范校建設培訓研討會等會議上做交流發言20余次。

              學校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平臺和校校合作。在全省中職學校中率先開辦國際合作項目“中德汽車機電技術國際班”,引入德國職教雙元制培養模式,聘用德方資深專家現場授課,迄今共招收80名學生,其中75人通過德方考核,取得了歐盟認可的“滿師證書”;10名學生與德國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赴德國進一步學習培訓深造。學校先后對蘄春理工中專、武漢勵志中學等地學校開展對口幫扶,提供價值數萬元的實習實訓設備,接收蘄春理工153名學生來校就讀。與中華職業教育社簽訂扶貧協議,對口幫扶武夷山區、大別山區貧困學生。

              近兩年來,學校辦學實力明顯增強,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和行業內全國大型賽事上,共獲3個一等獎、6個二等獎、13個三等獎,獲獎等次和數量居全省首位。學校辦學業績備受國內外媒體廣泛關注,社會知名度顯著提升。學校被《武漢晚報》、《楚天金報》、《楚天都市報》等諸多媒體譽為“中職里的華師一”。2012年6月至今,各類媒體報道辦學業績新聞稿件達102篇,其中國家媒體7篇、省級媒體29篇,國外媒體報道達30篇。 

          日前,從2014年陜西省高職院校技能大賽機械設備裝調與控制技術賽項中傳來喜訊,由陜西工院機械工程學院4名學生組成2支代表隊喜獲佳績,分別獲得該賽項的一等獎和二等獎,其中,獲得一等獎的團隊將代表陜西省參加2014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該賽項的比賽。


          機械工程學院非常重視本次大賽,召開專題工作會議,周密部署,機械工程技術訓練中心安排張文亭、王毅哲等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按照該賽項國賽的標準,對陜西工院參賽選手進行了封閉式的強化訓練,通過系統的理論和實操培訓,使陜西工院參賽選手的綜合實力大幅度的提升,為獲得本次競賽的優異成績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悉,本次比賽共有來自西安航空職業技術學院、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西安職業技術學院、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和陜西工院的9支代表隊18名選手參加。

       

       

       

          近日,九龍坡職教中心舉行了一場該?;谥R管理的“行動·云”教學模式改革介紹會,來自全國各地共計130多所中職學校近320名職業學校校長、教師和國內教育專家學者一起進行了觀摩。

      據了解,數字校園建設是九龍坡職教中心的特色建設項目,經過兩年的建設,建成了可容納7000人同時上網的無線網絡系統和涵蓋全校七大類專業122門課程的共享型數字資源庫。數字校園的建設有力地支撐了九龍坡職教中心管理模式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并在數字校園和移動終端的基礎上,通過行動學習法,以信息化手段實現知識的獲取、整理、傳遞和創新,催生了“基于知識管理的行動·云教學模式”。

       閩教職學【201410

      各會員單位、各分支機構:
          
      我會通過舉辦三期通訊聯絡員培訓班和兩次評選表彰優秀通訊聯絡員活動,初步建立了相對穩定的學會通訊聯絡員隊伍,為辦好學會網站、《動態》發揮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為了繼續提升通訊聯絡員隊伍綜合素質,經研究,學會決定今年繼續舉辦通訊聯絡員培訓研討會,由三明林業學校承辦?,F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研討主要內容
          1
      、介紹學會2014年主要工作;
          2
      、介紹學會網站建設、《動態》辦刊設想;
          3
      、講解學會網站信息簡訊投稿系統;
          4
      、專家講解新聞信息采集與寫作技巧培訓;
          5
      、優秀通訊聯絡員經驗介紹與交流。
          
      二、培訓研討時間與地點
          6
      12 - 14日,12日下午到三明林業學校招待所(三明市城關三元區富文路25號)報到,13日至14日上午培訓研討,14日下午離會。
          
      三、培訓研討對象與人數
          
      學會通訊聯絡員,約60人左右。
          
      四、注意事項
          1
      、請尚未推薦學會通訊聯絡員的會員單位、二級分支機構指定專人作為通訊聯絡員,同時參加本次培訓。請與會的2013年學會優秀通訊聯絡員提交書面材料60份。
          2
      、與會代表往返培訓費、交通、食宿費回本單位報銷。每人交培訓費350元(三明林業學校開據發票)。
          3
      、請代表直接到三明林業學校招待所報到,會議不安排接站。
          4
      、 與會代表務必于66日提交會議回執,發學會郵箱fjzjxh@126.com
          5
      、本《通知》可在學會網(fjzjxh.fjedu.gov.cn)的通知欄目中下載。
          6
      、會議聯系人:
          
      學會秘書處:余老師0591-83758359,15980616619;徐老師13509337163
          
      三明林業學校:成教科科長王老師13950970366

      附表:會議代表回執                               

      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

       

       

      電腦室。

      優美的校園環境。

      學生們認真學習機械操作。

      恩平職教中心大門口。

        5月21日,對16歲的小姑娘梁鳳儀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她正式入學成為了恩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染整專業的一年級新生。“我一直對染整這個專業很感興趣,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紡織技術人員。”梁鳳儀滿懷期待地說。當天和她一起正式入學的共有1064名學生,他們將在未來的3年內分別攻讀19個專業,成長為各個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

        2012年,恩平市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只有218名新生入學;2013年,這一人數上升至462人;今年,該校新生入學人數首次突破千人大關,遠超恩平市政府下達800人的招生目標,創造了歷史新高。目前,該校在校學生共計2911人,其中全日制中職教育學生1810人,開放教育業余學生1101人。多年來一直被認為是恩平教育短板的中等職業教育,正在以令人側目的速度邁入發展新里程。

        A 職業教育發展滯后成為掣肘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不但沒有一所省重點學校,而且普高職高比例失衡。多年來,恩平職業技術教育一直處于這樣的尷尬狀態。與今年喜人的發展勢頭大相徑庭。

        恩平中職教育起步很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該市先后把良西中學和附城中學改為農業技術高級中學。1993年,恩平創辦了鰲峰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并辦成了省重點職中,為恩平的麥克風暨電聲器材產業培養許多人才??上У氖?,從2008年開始,該校走向了下坡路,因招生不足、設備設施滯后,該校沒有通過“省重”復評,最后與電大的成人中專合并。

        職業教育走下坡路,直接導致了恩平本地職業技術人才培養乏力。與此同時,隨著恩平市經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恩平,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激增,企業“招工難”的問題日益凸顯。

        職業技術人才的缺失,恩平電聲器材行業人士的感受非常之深。恩平電聲器材協會會長吳中活說:“恩平企業要發展,需要培養自己的人才?,F在本地企業缺的是能在車間進行實操的工人,恩平這方面的教育又缺乏氛圍,就這個角度講,辦好職業學校很有必要?!睂Υ?,恩平市政協委員黃林木深有同感:“目前恩平本地人才有限,許多企業都存在招工難的問題,如何應對今后發展的勞動力供應問題,是政府急需解決的重點工作?!?/span>

        當前,恩平市正圍繞“三大經濟”戰略加快發展步伐,逐步邁入高速發展期。據統計,目前恩平工業園區已引進項目118個,現有在建項目52個,其中30個機械組團正加緊建設,6個機械組團項目和2個城市綜合體項目將動工。隨著這些項目陸續落地投產,用工需求勢必大增。而恩平作為珠三角欠發達地區,平均工資水平較低、城市配套設施建設滯后等“硬傷”直接導致其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本地專業技術人才以滿足企業用工需求,變得尤為重要。

        因此,加強本地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已經不是單純教育層面的問題,而是關乎恩平未來經濟是否能夠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

        B 三校合一恩平職業教育重生

        對此,恩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近三年來,該市四套班子領導對此議題進行了多次調研,聽取意見建議。在恩平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和恩平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恩平市委、市政府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好恩平市中等職業技術學?!?、“完善恩平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設”。恩平市委書記李灼冰、市長薛衛東也多次在重要會議上強調了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對恩平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經過深入調研,恩平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9月整合該市廣播電視大學、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師進修學校,組建恩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簡稱職教中心),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職教中心成立后,架構模式實行“一個中心管理”,保留“三個牌子”,明晰“三大職責任務”,電大、職中、進修各司其職,其中電大負責高等???、本科學歷教育等,進修學校負責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職中負責中等職業技術專業學歷教育等。這次大膽的革新翻開了恩平市職業教育發展嶄新的一頁。

        C 勾勒“四位一體”發展藍圖

        為加快職教中心的發展,恩平市教育局把建設職教中心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恩平市教育局局長梁國光經常深入職教中心調研和辦公,指導職教中心開展工作?!罢先鶎W校,組建職教中心,是我市一件教育大事,也是我市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一次新嘗試。恩平職教中心的成立,擔負著發展恩平職業技術教育的重任,意義重大,而這3年又是打基礎的關鍵之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理清辦學思路,牢固確立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方向?!绷簢庹f。為此,他多次召集職教中心班子成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討論辦學方向和辦學模式。在充分調查研究,參考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明確了學校的發展定位和發展目標,奠定了職教中心的發展基調。

        職教中心將其發展定位為以創建省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為目標,以發展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職中)為主,以非全日制開放性學歷教育為輔(電大、進修),打造“四位一體”(集職業教育、社區教育、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四種功能)縣級職教中心。同時,明確了改革目標,即與恩平市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相適應,與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相對接,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力爭3年內中職在校生規模達3000人,成人教育規模達2000人,社會培訓年均達7000人次,辦學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在恩平市具有輻射示范效應,力爭創建成國家級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縣。

        要想辦好職業教育,保障建設資金是基本條件?!敖鼉赡陙?,恩平市委、市政府對恩平職業技術教育的推動,可謂既響雷又下雨,效果明顯?!绷簢庹f。據介紹,三年來,恩平市職教中心得到省、市的財政專項支持資金達到5500多萬元,為學校發展注入強勁的源頭活水。陸續建設了實訓大樓、學生宿舍樓、運動場,教學樓、圖書館綜合樓、飯堂及實訓工廠等正在規劃中,使學??偨ㄖ娣e達到省重要求的2.5萬平方米以上。與此同時,該中心去年還成功爭取到了省教廳支持職教專項資金400萬元江門市政府100萬元,擬建設電子技術應用、旅游服務與管理兩個專業的實訓中心。學校教學環境和教學設施設備實現了質的飛躍。

        D 攻堅克難,招生首次突破千人

        至此,“筑巢”的工作基本完成,“引鳳”工作成為了重點。今年是職教中心成立以來自主招生的第一年,如何讓學生家長深入了解“重生”之后的職教中心,重新樹立對恩平職業教育的信心,成為了關鍵點。為了打響這關鍵的“第一槍”,恩平市將職教中心今年中職招生工作列入2014年政府重點項目,實行進度倒逼機制。

        為了順利完成恩平市委、市政府下達的招生任務,恩平市職教中心做好詳盡的招生計劃,加強招生宣傳,實施宣傳進校、宣傳入家、宣傳上街的“三大戰略”。從4月份開始,在恩平市教育局的帶領下,職教中心招生宣傳團隊每天深入到該市各間初級中學,全面開展中職招生宣傳工作及向初三畢業生提供就讀咨詢。每天早上7時許出發,一直忙到晚上8時許才能下班回家。加班加點成為了職教中心招生宣傳團隊工作的常態?!澳嵌螘r間真是忙暈了!”一位參與招生宣傳的老師感慨地說:“光是招生簡章就易稿幾十次,不斷反復修改完善。拍攝招生宣傳微電影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

        努力耕耘終有回報。在職教中心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初三畢業生報讀職教中心的意向非常強烈,注冊學生歷史性地達到1064人,分19個專業和21個教學班,遠超恩平市政府下達800人的招生目標。

        “今年招生工作非常理想,這既是中心全體教職工努力的結果,更有賴于恩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恩平市教育局以及各初中學校的大力支持,也和前期的校園建設工作密不可分?!倍髌绞薪逃贮h委副書記、職教中心主任莫平福說。

        E 校企合作,為企業“定制”人才

        校企合作是我國職業教育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企合作開設“訂單班”,則是該校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成果之一,也是該校最大的辦學特色。

        為了推動校企合作,恩平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以恩平市委常委吳月波為責任人的校企合作領導小組,指導開展校企合作工作。同時,恩平市政府還成立了校企合作推進小組,由該市發改、財政、人社、住建、環保等單位及企業、行業協會等部門有關領導組成,聯合探索校企合作事宜。在各單位和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校企合作有了初步的成效。

        目前,學校已經和錦興紡織有限公司、錦江溫泉等本地大型企業簽訂了合作辦學協議,采用訂單培訓的模式,根據企業實際用工需求培養人才。一、二年級見習,三年級定點實習。畢業之后,只要學生愿意,全部可以留在這些合作企業工作,就業無憂。“校企合作是辦好職業教育的突破口和出路?!甭毥讨行呐嘤柧蜆I校企合作處主任曾迎春說。她告訴記者,實行“訂單式”教育,可以使學校實現“教學與生產同步”、“教學管理與生產管理同步”、“畢業與就業同步”的三同步。畢業時,訂單班學生直接進入企業就業,提高了就業質量,減少了畢業生上崗時再度培訓,耗費企業精力、物力的投入,達到校企合作的雙贏。

        2013年初,恩平市錦興紡織公司與該校合作辦學,開設染整技術專業(也稱“錦興班”),成功招錄學生44人,正式拉開了校企合作辦學的序幕。

        錦興紡織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主管吳奮醒表示,該公司選擇和職教中心合作辦學,既是為了支持恩平職業教育的發展,也是出于對恩平紡織行業未來發展考慮。當前,恩平的紡織行業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因此,加強對本地人才的培養,為行業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非常有必要?!澳壳岸髌郊徔椥袠I對于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還是偏高的,不少企業的員工年齡偏大,完全憑著經驗工作。如果能通過本地職業教育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知識、專業技術的新鮮血液補充進來,將對整個行業的發展起到不小的推動作用。從目前辦學一年多的情況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span>

        吳奮醒認為,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人才的教學模式將是未來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巴ㄟ^校企合作,學??梢郧宄刂朗袌鲂枰鯓拥娜瞬?,從而適時改變教學內容,培養出更貼合企業需求的人才,提高就業率。學生也增加了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僅磨練了技術,還能了解企業運作模式,增強職業操守,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是大有益處的?!?/span>

        這樣的辦學模式也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同。梁水仙是旅游服務管理專業(也稱“錦江班”)的二年級學生,今年3月,她成為了到錦江溫泉見習的第一批見習生。這次寶貴的見習經歷讓她感覺受益匪淺?!皩W到了許多平時學不到的東西。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模式非常好,比起單純的書本教學更受用,可以讓我更快地消化學到的書本知識,融入工作崗位?!绷核尚χf。她告訴記者,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優秀的導游。經過一年多的學習,讓她對實現自己的夢想充滿了信心。

        “錦興班”、“錦江班”的成功開設,讓越來越多的本地企業對校企合作這一辦學模式充滿了信心。泉林風景度假區開始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海天電子廠也在校內實訓基地設置了生產線。2014年2月27日,恩平市召開“校企對接、雙招互助”專題工作會議,確立了恩平市職教中心與江門產業轉移工業園恩平園區校(學校)園(園區)對接、校企合作、雙招互助的戰略關系,進一步推進了校企合作特色辦學模式的發展。

        F “三步走”打響職業技術教育品牌

        恩平市職教中心主任莫平福表示,雖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要想真正振興恩平的職業教育,仍然任重而道遠。2014年是職教中心發展的關鍵年,為使學校各項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職教中心將實施建章立制工程、隊伍建設工程、設備完善工程、招生就業工程、德育管理工程、校企合作工程等“六項工程”。圍繞“校園對接、校企合作”的工作重點,加強與恩平園區的對接合作,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和“雙證型”學生,為恩平市企業輸送專業技能人才,打響職業技術教育的品牌。

        據介紹,目前職教中心已經申請成為江門市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試點,分階段制定了詳細的發展目標。中心的發展將分三個階段進行。

        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為第一階段,目標是完成校安工程建設和創強工程第一期建設;完成領導班子的調整;理順三所學校體制;健全學校的規章制度;加大教師的招聘和培養力度,爭取“雙師型”教師達到專業教師的40%;中職在校生規模達到1500人。目前,這一目標已經基本完成。

        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為第二階段,目標是加大“四位一體”建設力度,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完成創強工程第二期建設;擴大招生規模和社會培訓力度,力爭中職在校生規模達到2500人,開放教育在讀生規模達到2000人,社會培訓規模達6000人次;“雙師型”教師達到專業教師的50%;完成省級實訓中心建設。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為第三階段,目標是職教中心“四位一體”功能明顯體現;創強工程全面完成;中職在校生規模達到3500人,開放教育在讀生規模維持2000人,社會培訓規模達7000人次;“雙師型”教師達到專業教師的60%;恩平職中順利復評上省重點。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艾F在,恩平市職業教育發展已實現穩健前航,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恩平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定能再創職業教育新輝煌,培養更多優秀技術人才,為本市特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莫平福信心滿滿地說。

              日前,歐特克軟件(亞太)有限公司(Autodesk)與人社部中國職工教育和職業培訓協會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歐特克將向中國有需求且符合相關要求的技工院校捐贈正版設計軟件,并開展技工院校管理人員和專業師資培訓。同時,中國職協將依托有意愿的技工院校,建立歐特克軟件專業實訓工作站和應用特色示范院校。據介紹,雙方的合作將覆蓋制造業數控加工、模具制造、機電一體化、建筑、工程管理和城市規劃、工業設計、多媒體和動漫游戲等目標專業。今后,雙方還將共同建立聯合協調委員會,以推動互訪交流,總結和評估合作成果。 
          5月30日上午,由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發起組建的廣安職業教育集團正式成立,此舉標志著我市推進職教資源轉化戰略、推動職業教育規?;⒓s化、連鎖化和可持續發展向前邁進。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集團的發展必將為廣安走在全省改革開放前列、建設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融入重慶城市圈和成渝經濟區、搶占承接產業轉移第一落點,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障。

      據了解,廣安職業教育集團是以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廣泛吸納主管部門、行業、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中職學校等參與,集團掛牌于廣安職業技術學院。集團是一個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具有區域性合作組織特征的產學研聯合體。集團按照開放、協同、服務、創新的原則,整合各方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系統發揮集團各方在政策環境、產業科技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致力實踐“政、行、企、?!焙献鞯某晒δJ?,實現廣安產業體系整體競爭力和產業影響力的全面提升。

      據廣安職業技術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廣安職教集團是以推進廣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為目標,以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培養為主要任務,以校企雙贏為基本目的,以校際合作、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為主要形式,由各區市縣有關職能部門、職業院校、我市骨干企業、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組成,按照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則組成的具有聯合性、互利性、非盈利性的專業聯合體。目前,已有27所中高職學校、58家骨干行業企業、3家醫院和19個政府職能部門加入。職教集團成立后,將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通過規模運作,實現資源的最優化組合,整體提高職業院校適應市場競爭力,推動我市職業教育和經濟社會大力發展。 

      學校舉辦人才培養(用人單位)座談會

      學校2014屆畢業生就業雙項選擇洽談會

              隨著畢業季的到來,一年一度的大學生就業也到了分秒必爭的決戰時刻。201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以創紀錄的699萬出現,而2014年的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727萬,整整超出去年28萬,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在此一年甚于一年的就業壓力下,黃河科技學院逆勢而上,從2007年到2013年,畢業生就業率平均高達97%,一直走在同類高校前列。黃河科技學院是如何做到這些驕人成績的呢?

              千里之行 始于規劃

              “師兄,你這也太牛了吧?怎么個情況?強烈要求給學弟學妹分享你的成功經驗!”在主持人介紹完演講人的情況后,整個會場沸騰了。面對臺下充滿崇拜的眼神,講臺上的這位大男孩顯得有點不好意思,一時竟不知所措,“你對結果感到驚訝只是因為你掌握的信息與我不同罷了。申請海外碩士研究生雖然會因地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要求總歸大同小異?!边@位稚氣未脫的大四學生是黃河科技學院國際學院2009級計算機專業的劉陽,不久前剛剛被8所國外大學同時錄取為研究生,最后他選定了有“加拿大清華”之稱的康考迪亞大學,并獲得該校7萬元的獎學金。“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選擇繼續讀書是我經過職業生涯規劃后的慎重選擇?!眲㈥枏娜莸亻_始了自己的演講。 

              黃河科技學院歷來重視學生的就業指導,劉陽正是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成功典型之一。學院把考研納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學院主管領導親自掛帥,統籌安排學院的考研事務,把在考研方面有實戰經驗的教授、博士等老師組織起來成立考研輔導團隊,針對每一個考研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學習計劃。辛勤的努力,得力的措施,收獲的是豐碩的成果,自2011年以來,黃河科技學院被“985”、“211”高校錄取為研究生的人數大幅上升。每年都有一大批學生進入國內名牌重點大學,有些甚至被國外著名高校錄取。

              外國語學院2008級張媛媛被北京大學錄取,工學院2009級朱施澤被香港中文大學錄取,信息工程學院2009級張展被中科院錄取,外國語學院2010級日語專業的晉果果、丁國慶也剛剛接到東北大學、吉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工學院2009級 和2010級材料控制工程班級,連續兩年10人報考10人錄取;9號女生樓320宿舍7人報考全部錄取;諸如此類的校園傳奇故事一再被復制。對此,朱施澤的話很有代表性:“能有今天的成功,離不開學院領導的關愛和輔導員的耐心指導,更離不開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span>

              未雨綢繆 百煉成鋼

              2013年12月,張紅玉老師獲得國家教育部門“華普億方杯”全國首屆高校創業指導課程比賽全國總決賽三等獎,這是全國民辦高校參賽教師中僅有的進入決賽并獲獎的老師。張紅玉獲得這樣的成績不是偶然的,黃河科技學院有一支強大的職業生涯規劃導師隊伍。從學生大一剛入學就將他們的職業方向細分為升學、就業、創業三個類別,學生根據自身的職業測評結果確定職業生涯發展方向,并不斷進行分析、評估、修正。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黃河科技學院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經形成了“四年不斷線”的全程式就業指導特色。

              商貿學院2009級市場營銷專業劉達,入學后參加了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道路,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有關增強自己業務技能的培訓。畢業后,他在創維集團的招聘中,憑借優良的職業素質,過硬的業務能力,從1000多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順利加盟該集團。進入公司不到半年便升任豫北營銷中心市場部經理,負責創維集團河南四大營銷中心的市場部工作,年薪達10萬元。面對今天的成績劉達深有感觸:“學校的職業生涯規劃幫了我。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我大膽走出校門做兼職,做教育培訓師、叉車銷售員、標簽推銷員等,幾乎所有銷售行業都嘗試做了一遍,這不僅有了經濟收入,更重要的是為未來就業打下了良好基礎”。  

              對學生負責,就要讓他們學到真才實學。針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脫節、人才培養規格與用人單位不相符的問題,黃河科技學院緊緊圍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個核心,著力打造以優化實踐課堂教學、實現校企零距離對接、鼓勵引導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和資格證書考試、積極開展多彩校園文化活動、組織校外社會實踐活動——“五位一體”的實踐育人平臺,形成了“本科學歷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的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今年,信息工程學院在2012級通信工程專業開展特色班級創建,目標是培養一批具有一定通信信息技術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應用、維護技術和電子產品研發技術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為此,特色班級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的不僅是學生安身立命的知識和技能,更是他們服務社會的責任和意識。學校規定從校領導到各學院黨政一把手必須親自抓學生就業,實行就業工作“一票否決制”。所以針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改革創新各個學院都在積極探索,大力實施,受到學生的歡迎,贏得良好的效果。

              為了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真槍實戰的練兵,黃河科技學院不斷加大校內外實驗及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學校建有工學、理學、醫學等學科的實驗(實訓)室105個(實驗分室270個),校內實訓基地15個、校外實訓基地208個。并從2012年9月起,學校開始實施“畢業生強化訓練營”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實訓等封閉式強化訓練。為了實現畢業設計環節與行業(企業)的有效銜接,學校還推行畢業設計“真題真做”,即由企業結合自身實際問題進行命題,學校導師和企業工程師共同指導,成果鑒定合格后直接應用到企業生產實踐中。此項活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實踐熱情,他們設計的16噸起重機械已投入使用,作品“‘布·伊’禮服設計—民族服飾設計”、“永達食業VI設計”等均被相關企業采用。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黃科院的另一大就業法寶,學校、企業、學生簽訂訂單培養協議,校企雙方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采用工學交替、項目驅動、任務導向、現場教學等教學模式,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學校企業雙重考核。學生從入校的那天起就有一只腳已經踏進了企業。近年來,學校與蘇寧電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鄭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企業等聯合辦班。學生畢業之后就可以正式上崗了。學校還與企業合作創辦經濟實體,吸納學生做相關實驗,參與技術革新。如與河南省交通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南省路建路橋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等。學校與企業還合作建成校外實訓基地,包括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13研究所、河南生茂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國內外知名企業共208個。其中,學校與鄭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聯合建設的校外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已通過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評審,每年可接納機械類相關專業學生進行實習??傊?,學校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參與企業的各種各樣的生產科研和實踐中,真正做到了學校與企業的無縫銜接。 

              勵志創業 成就夢想

              2013年4月19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內華燈初上,高朋滿座,處處充滿喜慶的氣氛。中國電子商務盛會——第四屆中國電子商務十大牛商頒獎盛典正在這里在隆重舉行。北京酒仙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郝鴻峰獲得2012年度第四屆中國電子商務十大“牛商”之一。這位帶頭大哥郝鴻峰,當年正是在母校黃河科技學院的創業培訓下,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黃河科技學院在建校之初就對學生的創業培訓非常重視,制訂了《關于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成立了由分管教學和就業的學校領導任組長的創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由9名校內外專家組成的“大學生創業教育指導教師專家庫”,并在各學院配備了10多名創業教育骨干教師。并從創業意識、創業理論、創辦企業流程、制作創業計劃書等方面,為學生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積極構建“全面普及+重點選修+創業培訓”的創業教育模式,建立了領導推動、部門主動、學生互動的創業教育長效機制,搭建支持平臺,全方位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為了讓創業的理念在同學們的心中深深扎根,學院組織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訓練計劃項目、“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創業孵化園等等一系列活動增強同學們的實踐能力。為了擴大同學們的創業渠道,開闊創業眼界,克服創業中的實際困難,黃河科技學院充分利用校友資源組建了創業導師團,邀請有創業成功經歷的優秀校友不僅與學弟學妹面對面分享創業經驗,講授創業實踐課程,更與有創業意向的學生開展創業“1+1”對口輔導。學長們的無私幫助讓想走創業路的同學很快進入角色,把自己的事業做得有聲有色。這種“傳幫帶,老帶新”的優良傳統已成為黃河科技學院多年來的創業指導一大特色和成功經驗。

              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2013屆畢業生高勇,得益于學校的創業培訓,大三時就創辦河南常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并獲得河南省大學生創業專項資金扶持。同是2013屆的國際學院工商管理專業馬妮娜,在2013年1月創立了自己的河南本土風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畢業前就實現了成功創業。2011屆袁少芳、趙大杰、武青、張軍四人創辦河南睿成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曾被中央電視臺、河南電視臺、《河南日報》等媒體多次報道;2012屆高凱創辦平頂山市運輸公司第四分公司,擁有70多名員工,年效益達120多萬元;同屆的涂小兵,在校期間創辦了河南易程旅游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現在年利潤過百萬元。更早時期的創業畢業生就更多了,如2002屆段鑫,創辦了高新科技企業“深圳市匯鑫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12年榮登“首屆深圳新生代創業風云人物榜”……“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成就夢想”,從黃河科技學院走出的創業明星們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新中國的夜空,它不僅為這個世界增光添彩,更激勵著后來者創業的激情和夢想。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因為有園丁無微不至的呵護,勤勤懇懇的栽培。30年來,黃河科技學院踐行“辦一所對學生負責任的大學”的愿景,全心全意為畢業生就業服務,讓學生安心就業、理想就業。學校也因此先后被評為“河南省創業教育示范學?!保按髮W生KAB創業教育基地”、“河南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優秀單位”、“河南省普通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中國民辦高校畢業生競爭力十佳樣本院?!钡葮s譽稱號?!按缴交€漫時,她在叢中笑”,面對莘莘學子驕人的就業成果,黃河科技學院不驕不躁,勵志前行。 

       ——吉林省城市建設學校國家中職示范校建設紀實

              她,坐落在風光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

              她,2006年吉林市職業教育布局調整中由四所學校組建而成

              她,2008年晉升為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她,2011年被國家教育部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財政部門批準為第二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項目立項單位

              她,獲獎無數:吉林省“綠色學?!薄⒓质≈械嚷殬I學校技能競賽基地校,吉林市教學模式改革試點單位、烹飪全國大賽一等獎、兩年國賽奪魁……

              她就是吉林省城市建設學校。

              示范校建設兩年來,學校以國家示范建設為主線,以提高人才質量為核心,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形成了集學歷教育、行業職工培訓、行業技術推廣三大辦學功能為一體的辦學格局。學校還利用擔任吉林地區建筑、烹飪兩大行業協會主體單位的優勢,加強了與省內外建筑企業和餐飲企業的合作,實施了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的三對接辦學模式。

              兩年來,科學的管理制度,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靈活的運行機制,使學校辦學水平整體提高,實現跨越式發展。

              【案例一】“三段五環”課堂教學模式 解課堂有效教學難題

              【關鍵詞】“三段五環” 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難題

              【鏈接】

              “三段五環”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背景

              1.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微觀層面的典型案例支撐:目前,課堂教學改革關于宏觀和中觀層面的理論、經驗較多,在學校微觀層面的可學習、可借鑒的經驗和案例較少。大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有效落實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能力本位的有效課堂教學,教師在課改中大多停留在理解層面,不能進入到操作層面,實施中查找與所教專業相適應、可借鑒、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困難,為此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是我們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2.吉林市課堂教學改革的迫切要求:2012年吉林市教育部門下發了《關于加強中等職業學校課堂教學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學校要有效開展好課堂教學改革,建立開放性課堂,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如何為吉林市的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可學習、可借鑒的典型案例,推動吉林市的課堂教學改革,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給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因此,構建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成為迫切要求。

              “三段五環”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的三大目標

              1.構建“三段五環”課堂教學模式。

              2.形成三大專業單元教學設計案例集。

              3.課堂教學效果取得一定成效。

              “三段五環”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

              1.模式的構建:“三段五環”中的“三段”分別指的是課堂教學準備、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實施;“五環節”指的是創設情境、布置任務、行動導向教學、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

              其模式運行圖如下:

              201211月,學校在戴士弘教授編著的《職教院校整體教改》一書的啟發下,結合國家示范校的建設工作和學校實際,編制模式行動指南,出臺實施方案,成立課改小組,分三個階段推進,拉開了課堂教學改革的序幕。

              20137月,學校聘請兩位專家到校講座、指導課改工作,推進課改工作。經過一年的課改實踐,明確提出了“三段五環”課堂教學模式的運行范式,進一步規范了課堂教學環節,找到了符合我校專業實際的可操作的課堂教學模式。

              2.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準備階段:為使能力本位課堂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此階段組織課改教師開展“教學設計編寫說明”活動,培訓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前要做到“三學”、“三查”、“三問”等三項準備工作。

              “三學”:教師針對自己所教課程,到企業或與企業相關人員,學習交流課程對應的崗位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學習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學習課程標準?!叭椤保阂罁叭龑W”確定的課程目標及內容要求,查找、整理本課程教學中所涉及的崗位技術資料、企業文化資料等;查找、整理學生學習所需的學習資料;查找、整理教學所需的數字化等教學資源。“三問”:教師在完成“三學”、“三查”工作后,首先要問自己,學生對本課程學習的目標、內容、應練那些技能你是否清晰?其次要問自己,所教的課程學生學完后,學生能做(干)什么、用于何處,你是否清晰?最后要問自己,本課程所安排的這些內容和技能訓練,學生能否學會,你是否有考量?這“三問”都清楚了,提交“教學設計編寫說明”參加學校組織的課改學習、交流、編寫典型案例,指導下階段課改工作。

              3.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設計階段: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設計階段,組織課改教師開展單元教學設計評比活動?;顒又幸蠼處熣驹凇叭齻€開放”的維度去設計,一是實施的教學環境要站在培養職業人的維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學校資源和企業資源開放設計教學環境;二是教學內容要站在能力培養的維度,以崗位知識學習、崗位能力培養和職業發展為重點,開放設計教學內容;三是教學方式、方法要站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維度,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力培養、學生能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開放設計教學方式和方法。學校通過對教師上交的單元教學單元教學設計方案進行評比、歸納,確定課改教師認可的、可操作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教案)的基本架構。

              4.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階段: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階段,主要以課改教師開展“優質課評選活動”來實施,活動中要求教師以模式中確定的“五環節”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能力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創設情境。要求做到靈活富有創新地做好教學情境創設的實施,當好問題的引導者、興趣的激發者。

              布置任務。對于在創設情境中引出的問題,教師結合本次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明確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做好實施準備工作(如學習分組、分工、分發材料等),為學生設定或創設職業情境、職業任務。

              行動導向教學。教師依據單元教學設計中確定的任務內容及學習載體、設計的能力訓練內容及過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知識、技能的學習和訓練,逐步深入,組織實施教學;教師按照所選教學過程、圍繞能力形成,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根據教學設計組織落實能力訓練、知識學習和歸納、職業素養或基本素養的培養,指導學習方法,解答疑難。

              教學評價。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教學設計中的評價方式、方法做好評價的準備和實施,每次課教師都要對學生知識運用的程度、能力是否形成、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進行抽測和檢查,注重過程評價。

              教學反思。即教師根據自身實際教學的感受與學生的反饋情況,查清是否實現預定教學目標及其原因,以提出改進意見。

              “三段五環”教學模式實施取得的成果與成效

              學校在模式推進的第一階段參加課改的36名中教師中,整理出28份“教學設計編寫說明”案例;在模式推進的第二階段參加課改的43名教師中,整理出35份單元課程教學設計案例;在模式第三階段參加課改的教師中,通過設計與教學效果的對照評比選出15份優秀教學設計案例。以此匯編整理出我?!赌芰Ρ疚婚_放課堂教學模式教學設計案例集》,為校內教師課改工作的有效推進提供了可借鑒、可指導的學習資料,教師參與課改人數達到80%以上。

              通過對模式行動指南的三次修改,經過近二年的課改實踐,我們構建了適合建筑、烹飪、園林三大專業特點的,體現能力本位,以項目、任務為主要載體的,教師能有效實施的“三段五環”能力本位開放課堂教學模式。編寫了由模式的含義及基本范式、模式實施的依據、模式解決的根本問題、模式的實施、模式實施對教師的要求、模式運行的機制及管理辦法、成果與成效七個部分構成的《能力本位開放課堂教學模式實施指南》一書。

              實施分階段、分層次推進、采取一對一交流指導的保障體系

              實施分階段、分層推進。依據教師實際,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幫轟,按照實際能力分“單元課程設計”、“課改研究課”和“示范引領課”三個層次來推進課改。解決了“你動我看、你說我聽、原地踏步”的問題,實現了整體推進。采取一對一交流指導。我們在課改實施中采取一課一評、一對一交流指導,達到每個人的課都是一個課改學習案例,針對性強、效果好,每個人都受益。

              【案例二】中餐烹飪專業學生頂崗實習體系運行與管理

              【關鍵詞】實施五個合一 培養專長人才

              【鏈接】

              中餐烹飪專業始建于1960年,是吉林省品牌專業。學校擁有全省最大的專業教學實習基地之一——北苑酒店。

              為滿足現代餐飲企業對中餐烹飪專業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打造學生“快捷就業、勝任崗位、平穩工作、持續發展”的職業生涯發展基礎,學校建立了“校企對接、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中餐烹飪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和學生專業技能形成規律,強化頂崗實習期的運行機制建設與管理,形成了現代“師徒制”模式下理實一體的育人特色。通過頂崗實習,旨在讓學生熟悉并適應企業生產環境,體驗并形成職業操守規范、鞏固并提升崗位專業技能,思考并構建職業生涯規劃,進一步培養學生專業情感和職業精神,了解接納企業文化,實現專業人才培養與崗位用人標準的“零對接”。

              四個實施步驟

              摸底測試 按能定崗:實習準備階段,主要安排了崗前教育學習、崗前摸底測試。依據成績對學生進行基礎情況分析,按能力劃分首個實習崗位。

              以師帶徒 德技并重:首個實習崗分配后,由實訓基地統一為各崗位配備實習指導教師,每位教師最多指導5名學生。生產時,徒弟在工作崗位上以見習、輔助、實習等遞進方式參與;間歇時,師傅要在基地教室中進行理論授課。

              達標輪崗 練就特長:為了讓學生系統學習烹飪的各個崗位技能,當首個崗位實習期滿考核達標后,實習基地統一安排崗位輪換。輪崗后,師傅們會指導徒弟通過“練絕活”側重發展。

              個性評價 引導發展:考核分為崗位考核和綜合考核。崗位考核是每個實習崗階段考核,綜合考核則在頂崗實習結束前實施。崗位考核以師傅考核為主,綜合考核則是學生根據特長申報崗位選項,組織個性化考核評價,形成學生頂崗實習的最終評價結果。

              為確保學生在頂崗實習階段收到實效,實習基地強化機制建設與管理。

              條件保障

              “師徒制”培養模式:頂崗實習期的“師徒制”既是一種培養模式,又是一種管理模式。通過“師徒制”,既能傳承行業尊師重道的傳統,又能實現全面培養人才的現代教學要求。

              員工身份考核:頂崗實習期的每個學生,都具有實習基地員工的身份。實習基地按崗位、依考核為學生定薪酬,按《北苑酒店學生管理制度》等,對學生進行管理。

              實習點競爭:頂崗實習期間,學生想接觸到上灶崗位幾乎是不可能的。為了讓學生有做掌勺師傅的體驗,設置了基地拓展實習點,設計了20余個實習品種,通過考核選拔優秀的學生去實踐鍛煉,從而形成了崗位競爭的機制。

              技能競賽引導:實習基地在每個實習期都舉辦一次技能競賽。競賽分若干個項目,按競賽操作,展示評審,專家點評頒獎等環節展開。每次競賽都使學生倍受鼓舞,學生們在取得了成就感的同時,也經受了歷練。

              成效與成果

              經過多年實踐,學校形成了基地頂崗實習運行與管理機制,在專業人才培養上,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畢業生就業質量逐年上升:在每年一次的畢業生推介會上,省內知名餐飲企業紛紛趕來。學校通過一次推介會,就基本能完成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安置。

              學生技能水平顯著提高:通過頂崗實習,學生專業技能、專業素養都得到顯著提高。學校代表吉林省參加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大賽中餐烹飪熱菜項目比賽,2011年、2013年均摘得國賽金牌。

              學校社會影響日益擴大:學校是吉林市烹飪協會會長單位,承擔著吉林地區會員單位的協作與技術交流工作。2012年,學校牽頭成立了吉林餐飲職業教育集團,使學校中餐烹飪專業的影響進一步擴大。

              對于中餐烹飪專業頂崗實習工作,學校始終抓住職業操守培養、專業技能訓練和崗位安全教育三條主線不放,綜合運用多種機制促進實習效果的不斷攀升。在做好崗位實習立足學校實習基地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探索借助吉林餐飲職業教育集團的平臺,將工作推向一個新的廣度。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吉林省城市建設學校將繼續開拓創新,實現新的跨越!

       

       

       

          專業引領篇

          瞄準前沿 緊接地氣

          在離江山中專校園不遠處,工人們正在一個占地70多畝的工地上忙碌著。其中,有不少身著校服的學生,他們或在播種,或在扶苗,或在松土,淌滿汗水的臉上透著股認真勁。

          “那些都是我們學校的學生,這項工程也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共建的農經綜合實訓基地,總投資5000萬元,全部由企業出資,建成后將成為集農產品立體栽培、加工、銷售,農業觀光、技術培訓、科技推廣,旅游休閑,餐飲會務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毙iL蔡之青說,這意味著將來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通過到基地實訓掌握種、養、培、管理等生產線上的所有技能,這對提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及就業能力大有裨益。

          從一所普通中職學校發展為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江山中??康木褪敲嫦蛏鐣k學,讓專業對接產業,提升學校服務企業的能力。而在成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單位后,學校將眼光放得更遠,既瞄準行業前沿的發展趨勢和新技術,發掘新的專業方向并納入專業建設體系,同時更加注重接地氣,把數控技術、機械加工、電子電工作為龍頭專業,以培養實用型、緊迫型人才為目標,讓學校專業與當地市場“零距離”接軌。

          課堂跳起“136舞曲”

          “飼料豬肉PK土豬肉,哪個更勝一籌?”課堂上,江山中專副校長、特級教師張容向農經專業學生拋出了問題。講臺下的學生們立刻如同忙碌的小蜜蜂般,三五一群組成小組,拿出一張大白紙,寫的寫,畫的畫,查資料的查資料,出主意的出主意。其間,張容總會適當地穿針引線,讓每個小組都能上臺展示他們的成果,并在每個小組代表講解完后引導學生們進行評價。整堂課,學生們在各個環節中忙得不亦樂乎,沒有人睡覺或者玩手機。

          這樣的課堂,在江山中專已成為一種常態?!皩W生們從扭扭捏捏不愿意上臺講,到盼著上臺表現,有的學生小組還會有意識地全員參與講解,這樣的進步,令我們驚喜?!鳖I起這支名為“三維六步”項目教學法舞曲的創始人張容說,他一直在琢磨為什么幾年教下來的學生,圖紙看不懂,動手做也不太會做,而企業招個學徒工,三個月就能成為合格工人?究竟怎樣才能讓理論課上昏昏欲睡的學生們抬起頭來?

          借鑒德國等先進國家的教學經驗,張容帶領全校教師一起探索研究,他們把具體的教學內容分成一個個項目,各個項目在實施信息收集、計劃決策、項目實施、成果展示、工作評估、任務延伸6個步驟中,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懊總€步驟學生都是主體,自己看書收集信息的時候是主體,小組計劃討論的時候是主體,一起將知識點變為思維圖是主體,展示和評價的時候同樣是主體。讓學生需學的知識和工作場景相結合,這樣的課堂才能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掌握知識,學會技能,培養職業情感與價值觀?!睆埲莘治稣f。

          在該校領導看來,提高專業建設的“含金量”、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落腳點最終離不開課堂。于是,該校每周一下午都會有一節公開展示的教研課,每周五下午都有一場教學研討或專家講座。近兩年來,教研課和講座的主題漸漸都集中在“三維六步”項目教學法,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根據本專業的課程內容對其中的6個步驟進行調整,加入更有助于學生學習的元素。比如在數控專業教師郝未來的實訓課上,項目實施便成為了學生們的機械操作,成果展示部分則是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講解動手的過程及心得?!岸际莿邮?,但我們多了學生的討論、反饋和溝通等過程,這樣不僅能更好地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們的歸納、表達、溝通能力。”    

          校企合作水乳交融

          江山中專地處城郊農村,附近沒有大型企業。自從江山市亞格電子有限公司進駐學校,機械加工技術專業二年級學生小周就上午在教室上理論課,下午進車間練技術,實習不出校門。更讓他滿意的是,每次在車間實習,公司里都有一位師傅手把手地教他,實習的“含金量”很高。進入三年級后,小周和其他40多名學生一起前往亞格電子公司實習,由于表現良好,小周和另外兩名學生受到了公司的青睞,公司承諾畢業后就將他們納入正式員工行列。

          這一“引企入?!钡哪J綄崿F了校企的雙贏。“伴隨產業集中、區域特色明顯的浙江經濟發展浪潮,示范校只有深化校企合作,在學校內涵發展方面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優勢,使校企雙方真正水乳交融,才能不斷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為產業發展服務。”對于學校的發展定位,蔡之青的思路很清晰。

          近年來,學校依托機械加工技術、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農村經濟綜合管理3個重點專業確立了零距離企業人才培育培養合作模式,與企業聯合辦學,開設“冠名”班,開展定向培養。今年,學校投入50萬元,與浙江恒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內實訓基地共建電光源和半導體研發中心,該中心的建設將為江山市及周邊地區LED企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綜合管理專業現與7家農業企業建立了校外實踐基地,與市農業部門、畜牧獸醫部門、林業部門等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并簽訂了人才培養協議,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定期到相關合作單位了解農業經營管理經驗與了解農業經濟信息,最后兩個學期直接進入實踐基地參加企業組織的崗前培訓,這樣的做法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實踐與就業的空間。為更好地建立“訂單式”合作培養的長效機制,學校加入了衢州地區的“輸變電協會”,充實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力量。如今,江山中專真正實現了“企業進校園,教室進車間”,專業建設與本地四大特色產業全部無縫對接,在校企融合、資源共享方面走在了前列。

          鍛造星級教師隊伍

          師資隊伍建設是專業建設中的重點,更是打造示范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為此,江山中專提出打造星級教師的目標,建立“每月之星”、“星級班主任”、“年度之星”等評選機制,創新人事分配制度,并以“教分”的形式來體現教工的工作量、日常管理和工作業績,對不同星級的教師和班主任實行差額補貼制,這一改革也為系統開展績效考核搭建了平臺。

          為了積極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江山中專深入實施“青藍工程”和“1358工程”等教師素質提升工程,采用“外引內訓”的方法,改善教師隊伍結構,聘用有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能工巧匠等擔任兼職教師。兩年來,學校已先后選派了8位專業負責人和骨干教師赴德國、新加坡和臺灣地區培訓,10位教師參加國家骨干教師培訓,50多位教師參加中德合作、中澳合作、“雙師型”、專業能力等省級培訓。學校還以特級教師、名師、專業負責人為引領,成立了17個名師(技能)工作室,工作室以課題、技能項目等研究為主要依托,開展系列教研、教改、科研和專業研修及社會服務活動,培養一支高素質優秀教師隊伍。

          在建設示范校的兩年里,學校教師專業水平不斷提升,先后有27人次獲省“春蠶獎”、省市名師名校長、學科帶頭人、學科標兵等榮譽稱號,47人次在國家、省、市級技能大賽和教學設計等比賽中獲獎,教師輔導的學生105人次在市級以上技能大賽、“文明風采”、創業創新等比賽獲獎。教師毛松發編寫的《機械工程材料》一書被評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教材”;教師郝未來發明的“一種數控車床電動刀架外置電機保護裝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教師陶淵博與中國林科院科研人員共同開發的“生物質內循環錐形流化床氣化工藝及設備”專利獲第十五屆中國專利優秀獎。

          特色推進篇

          讓幸福輻射更多、更遠

          2011年5月11日,“浙江省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經驗交流會”在江山市舉行。作為全省率先家舉辦“復退軍人、軍地兩用人才培訓基地”學校的校長,蔡之青又一次走上前臺,向來自全省兄弟縣市的代表講述經驗,將“政府搭臺、中專授課、退役軍人直接受益”的新型培訓模式推向全省,得到了副省長陳加元的充分肯定和贊賞。

          自2009年2月以來,江山中專憑借自身的辦學優勢和服務品牌,已先后為700多名復退軍人、隨軍家屬、軍地兩用人才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并推薦他們在江山知名企業就業,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獲證率100%,就業率達到98%。

          學校還積極參與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開發了近20門職業技能類選修課程,參與江山中學、江山五中、江山八中等普通高中職業技能類選修課培訓。這一切,得益于蔡之青心中的“幸福工程”。而今,“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立項項目正開展得如火如荼,江山中專新的奮斗目標在哪里?對此,蔡之青心里已經更加明確,他要借此發展良機,深入構建幸福校園,把社會培訓這項民心工程繼續辦下去,讓幸福輻射更多、更遠。

          為人人學習開一扇門

          “公司的待遇不錯,不僅提供免費的工作餐,還給我們上了保險。一年來,我已給家里寄去4500元……”這是在日本電產科寶公司工作的王菊江給自己的母?!街袑5母兄x信中寫到的,樸素的言語難以形容這名從云南大山深處走出的山里娃內心的喜悅與激動之情。

          時至今日,蔡之青依然保存著這封信。他感慨,一個學校品牌的養成,不是看校園設施有多么光鮮,而是有沒有真正幫助走進校門的人找到屬于他們的未來。

          事實上,王菊江不是學校全日制學生,她是學校舉辦的“云南民族班”學員,是學校東西部合作辦學的受益者。截至目前,已有來自白族、苗族、傈僳族、彝族等8個少數民族的千余名西部學子像她一樣,通過學習培訓順利“出師”,成為了浙江省內各家企業爭搶的“香餑餑”,這一舉措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并作出重要批示。2010年7月,江山中專被省政府部門授予“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是全省僅有的獲此殊榮的中職學校。

          “云南民族班”的成功舉辦,既解決東部地區的“技工荒”,又為西部貧困地區學校解決了“就業難”問題,還闖出了服務社會經濟的新路子,可謂“一舉三得”。近兩年來,江山中專通過自身努力廣泛開展社會服務,成了衢州市和江山市新型農民培訓的主要基地,開展各類培訓10000多人次,為每個走進校門的人打開了一扇通往知識和技能的大門。實踐中,在蔡之青的規劃組織下,學校利用師資、設施、技術等優勢,面向企業職工、農村預備勞動力、新型農民、復退軍人、水庫移民和失地農民開展長、中、短期各類技能培訓,以及技術咨詢、項目加工、對口交流等社會服務活動,還成立江山市農民學校,建立新農村信息服務工作室,收集農業前沿信息,經過分析、整合,再運用到社會服務上,加快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提高了企業職工文化素質和崗位技能水平,為構建當地幸福社會貢獻了重要力量。

          打造幸福人生的搖籃

          每天清晨的早讀時間,總能聽到江山中專校園里傳出的瑯瑯書聲:“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這是學校開展的學習《弟子規》活動,師生人手一冊,通過看《弟子規解讀》、《感動中國人物》等視頻教育,理解傳統文化的含義和精髓;聽傳統文化講座,掌握《弟子規》的要義;講《弟子規》故事,領會傳統文化的思想;參與《弟子規》書法、征文、千人誦讀等比賽,讓學生的心靈與優秀傳統文化對話,感悟、品味生活的美麗和幸福。

          這是蔡之青提倡的“構建幸福校園”辦學理念。在他內心深處,真正具備“品質”的校園,不是單純傳播知識的殿堂,更應該是打造幸福人生的“搖籃”,這是素質教育的永恒主題。

          2011年4月,“幸福校園”建設系列活動月在江山中專啟幕,以平安校園、文明校園、快樂校園、美麗校園、和諧校園為主線,先后舉行了快樂課堂等20多項活動。學校每年都將“校園十佳歌手”獲得者的歌曲進行錄音,通過校園廣播讓學生的歌聲在校園里傳唱,并全程錄制元旦文藝晚會,通過校園電視播放系統在班級里播放,從而讓學生成為校園里的明星,增強他們的自信,充分展示學生的一技之長。學校還打造了一支技能過硬、作風優良的國旗儀仗隊,先后到當地城北中學、上余初中、四都初中等學校承擔升旗任務,將“正能量”輻射到多所學校。去年國慶節,江山中專作為衢州地區中小學僅有的一支國旗儀仗隊亮相浙江衛視,儀仗隊成員的精神面貌廣受好評。

          為了鼓勵和培養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學校傾力創建校園學生創業基地,通過企業贊助的形式提供啟動資金,在校園建立了與中國移動合作的校園學生創業基地。基地涉及服務師生、營銷經營、企業管理等項目,為旅游管理、計算機應用、連鎖經營與管理專業有創業意愿的學生搭建了實踐的平臺。目前,學生創業基地運行正常并產生了一定效益,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小老板”。

          到如今,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酷暑嚴寒,整個校園總是充滿了和諧生動的力量,那是幸福的樂章在四處傳播。 

          何謂高職院??缃缥幕?/span> 

          高職院??缃缥幕莻€富有創新的本土概念??缃缥幕囊饩丑w現了創新,是推進校企合作向深度發展的內在力量。跨界文化揭示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本質和辦學規律,是對高等職業教育屬性和品格的高度融合??缃缥幕仨殢摹翱缃纭闭f起,有學者把“跨界”概括為兩個“融合”:一是跨越了企業和學校的疆域,表現為現代企業和現代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理念的融合;二是跨越了工作和學習的界限,表現為“做中學”與“學中做”的學習路徑的融合。由此判斷,“跨界”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它的實現路徑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筆者認為,跨界文化就是把企業文化的核心元素和高職院校文化的核心元素進行有效融合,形成一種跨界的文化生態共同體,或者說是高職院校師生“生活樣式”的文化。這種文化生態共同體的核心是合作育人。在對跨界文化含義認識的基礎上,進而凝練高職院??缃缥幕暮诵膬r值體系,即跨于“融”、基于“愛”、贏于“合”、興于“和”?!叭凇笔强缃缥幕幕A,“愛”是跨界文化的目的,“合”是跨界文化的本質,“和”是跨界文化的境界。 

          概言之,跨界文化需要正能量。正能量的釋放需要法律的引領,需要重建新型的校企合作聯盟,需要雙師型教師能力的提升,需要科研的支撐。 

      如何培育高職跨界文化 

          法律法規加以引領。企校合作是高職院校辦學的模式特征,也是高職院??缃缥幕嘤闹饕窂?。為此,建議盡快出臺《職業教育企校合作發展條例》,加快修訂《職業教育法》,在兩個法律文本中,增加關于跨界文化培育的相關條文。通過法律的手段明確企校合作的法律屬性,確立企校合作的合法身份和地位,并將其納入國家職業教育制度,使高職院校企校合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使之有益于跨界文化的培育和創新。 

          重建新型合作聯盟。新型的校企合作聯盟是創新辦學體制機制,增強辦學活力的重要選擇,旨在進一步加強政府、學校、行業和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構建政校行企四方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和合作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政校行企之間搭建高職院校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跨界文化培育的制度框架,實現互利共贏,促進雙方向“和”的方向發展。新型的校企合作聯盟是以文化為基石,是培育跨界文化的有效載體,以此尋求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共性。 

          加強教師能力培育。高職院校跨界文化的培育,雙師型教師是最重要的智力資源。因此,高職院校必須把雙師型教師培養看成是學校發展的重頭戲,堅持以教師為本,著力建設高素質、高技能的教師隊伍。在我看來,我國高職院校與國外同類院校相比,差距主要不是學生生源,也不是財力和物力的投入,而是雙師型教師的教學觀念、知識結構、實踐能力和技術研發能力。面對這個現實,高職院校要明確教師的人格精神、道德倫理、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的目標要求,強調做人教育與做事教育和諧發展,“為人”重于“為學”,“做人”重于“做事”,教學生學會做人,教師首先要德高身正,一身正氣,文化育人;教學生掌握技能,教師必須有技能,會操作,能示范。因此,教師在教學、育人、技術研發、技術服務中,要把培育跨界文化作為一種教學責任和使命。 

          需要科研作為支撐。高職院校跨界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從概念到形成文化共識再到指導發展實踐,需要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對其進行系統研究。為此建議,有條件的高職院校成立跨界文化研究所(室),積極吸納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與跨界文化的研究,組織跨界文化論壇、校企名家論壇、校企合作創新論壇等,建立跨界文化網絡交流平臺,不斷深化跨界文化的內涵,逐步形成師生認可、企業認同的跨界文化核心價值觀,以此引領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向深度發展。 

          (作者系江蘇理工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研究所所長)

       ——廣州市番禺區職業技術學校國家中職示范校項目建設經驗談

       

      供職于長隆歡樂世界的畢業生

      許卓老師獲全國中職學校財經類專業教師說課比賽一等獎

          廣州市番禺區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番禺職?!保┦堑诙痉缎m椖拷ㄔO單位。建設內容包括數控技術應用、電子技術應用、物流服務與管理、電子商務等四個重點建設專業項目和一個數字化校園特色項目;建設總體目標是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為契機,深化人才培養模式、辦學模式、教學模式、評價模式改革,創新教育內容,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內部管理,力爭到2014年,把學校建設成為集教育、培訓、服務功能于一體,改革發展示范作用明顯的綜合型中職學校,全面達到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的標準,使學校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能型人才供應庫,成為珠三角地區重要的技能培訓、考核、鑒定基地。

          一、通過學習與研究,深化對示范校項目建設的理解和認識,形成共識,凝聚力量

          學習理解示范校建設的相關政策文件,正確把握其內涵實質,才能找準示范校建設的方向,明晰建設目標,形成建設思路,清晰建設過程。為此,番禺職校在認真學習和全面領會三部委《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和國家教育部門《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年)》兩個政策性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將其提煉歸納為示范校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什么?工作機制是什么?三個提高、三個示范、三個作用是什么?四個重點、五個創新是什么?一個核心、一個載體是什么等五個核心問題,化繁為簡,給區、校的領導講、中層干部講、黨員講、給老師講,自己講、請專家來講。通過全面深入的動員、學習,為示范校建設工作的全面展開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形成了共識,凝聚了力量。

          二、通過研究與探索,發現存在的問題,找準示范校項目建設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為了摸清家底,弄清學校的辦學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番禺職?;舜罅康臅r間和精力,對學校辦學理念、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結構、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等一系列關乎中職學校核心競爭力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調研。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行業、企業和教育專家到校開展專題研討,為專業建設把脈;充分利用企業資源,深入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開展人才需求調研、訪談,確定人才培養規格,進行職業能力和典型任務分析;引入專業咨詢機構——麥可思公司對學校往屆畢業生開展調查,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收集畢業生對學校、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番禺職校將示范校建設目標與學校的現狀進行了對比分析,學校發展中具備的優勢及存在的劣勢得以深刻展現,而示范校建設的思路與路徑也就隨之清晰起來。

          三、圍繞建設目標,明晰建設思路與路徑,建立有效的運行機制,通過實踐與創新,切實推進示范校項目建設

          示范校建設項目是個全新的課題。是一項著眼于全局的,具有特殊的復雜性、創新性、系統性的綜合型建設項目。經過反復醞釀,番禺職校最終形成并確立了“研究、探索、實踐、總結”的建設思路與路徑。具體來說:“研究”是指項目深入研究建設方案、建設任務書、有關示范校建設的文件、項目實施管理的工作機制建設等,明晰建設具體要求并周密計劃建設方案。“探索”是指學習前人經驗、聘請專家、開展調研、探索建設過程的可行性、科學性、先進性、示范性,確保建設不偏離方向。“實踐”是指對構建的機制、體制、方案進行實踐,通過實踐驗證其有效性、收集原始數據、為進一步優化提供一手資料,同時邊實踐邊提煉,邊總結邊升華,采取做中完善的策略與方法。最后,“總結”環節則是把建設過程中的具有典型性的材料進行總結歸納,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和建設成果。

          在確立了示范校項目建設思路和路徑的基礎上,番禺職校還通過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加強項目建設的過程管理,有序推進項目建設。

          成立示范校建設項目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決策;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實施;建立資金管理小組、監督小組、5個項目建設小組、建設項目橫向協調小組。制定了《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項目經費管理實施細則》、《建設資金使用辦理流程》、《示范校建設會務工作指南》等示范校項目管理制度,規范示范校建設過程中組織管理、責任承擔、經費使用、工作開展等基本問題。

          按照縱向推進和橫向協調的雙向運行機制加強項目管理,落實項目任務,做到項目到人、經費到人、責任到人,確保項目建設任務的完成,達到預期建設目標。實行項目管理制,從示范辦到各項目組、再到具體的子項目組逐級縱向推進項目建設,分級管理、全程監督、定期考核,項目承擔部門各負其責,責任到人。每個子項目組配備橫向協調人,對該子項目的研究進行統籌、監督,引領四個重點建設專業的子課題組成員共同開展研究實踐。

          四、圍繞“示范”做文章,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為中職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的范式 

          番禺職校通過近兩年的建設,圍繞16個專業建設的主題,取得了一系列的的建設成果,發揮了引領和輻射作用,為中職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的范式。

          第一,構建了“分類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學校的總體思路,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結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依據社會需要、學生需求進行分類定制;通過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實現自主選擇課程,滿足學生多元、多層次的發展需求;在課程標準中落實活動設計,體現教學做一體;以職教集團為平臺,與企業深度對接,引進企業項目,建立校內公司,實現教學做一體,實施校企融通。

          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的頂崗實習、合作辦學、引產入校、課程進企業,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的技能特色班、中高職銜接班,電子商務專業的訂單培養、網實一體、校企一體,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認知實習、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等,都是番禺職校“分類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養模式的生動體現。

          第二,打造了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教學環境。

          按照“環境職業化、設備生產化、功能一體化”的建設思路,注重引入企業文化、職業規范,結合教學的需要,四個重點建設專業新建或改造了17個實訓場室,核心課程均建設了理實一體的教學環境,同時制定了相應的實訓室建設與管理方面的制度,實訓環境對教學改革的支撐作用更加明顯。如數控車銑復合加工實訓室實現了功能結構的創新,以“成組技術”的理念讓學生學會加工工藝的選擇,對接技能競賽,滿足數控復合型人才的需要;電子專業的單片機智能裝置,對接當地動漫游戲企業和智能家居行業,深化了所學課程內容和工作流程;電子商務呼叫中心、學生創業園等創新了校企合作形式;模擬公司實訓中心、在建的倉儲與配送實訓室、運輸實訓室、物流沙盤實訓室等對接了行業和學生技能提升的需求。

          第三,創新了“五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

          將政府對職業學校的評估指標體系、企業用人標準、家長對學校的期望、學生的發展需求等要素進行綜合,構建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行業企業、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五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轉變人才質量觀、教育教學質量觀,重新定位職業教育的價值判斷,促進辦學模式、教學管理、教學實施、教學測評體系的全面深化,構筑全方位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確保了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具體包括:(1)構建以“課程學分+技能學分+德育學分”的三維學生畢業評價體系,突出以能力為核心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2)構建綜合職業能力發展學生評價體系,注重過程培養,引導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發展。(3)構建教學有效性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深化教學實施過程,提升教學效果、效率、效益。(4)構建學生非技能素質評價體系,以職業道德為核心,促進學生道德素質的養成。(5)構建以學生滿意度為主的師生互動反饋評價體系,強化學生的教學主體,促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生態生成。

          第四,建立了“項目引導,團隊協作”的師資隊伍建設機制。

          按照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及工作計劃,實施新教師導師指導制度、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聘任等制度,建立教師成長檔案,引導教師向職業化、專業化方向發展,通過制度引導教師成長,通過項目促進教師發展,通過校企合作提升“雙師”素質,通過培訓提升教師綜合能力。一年多來,學校涌現了南粵優秀教師1人,市級優秀教師3人,市級優秀班主任3名,市級十佳班主任1人,區級名師工作室主持人5人。四個重點建設專業現有專任教師91名,其中“雙師型”專業教師79名,占86.8%;培養了9名專業帶頭人和27名專業骨干教師,聘請29名行業專家組建兼職教師資源庫。建立起一支理念先進、結構合理、師德高尚、教藝精湛、技能過硬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第五,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逐步完善。

          按照“企業全程參與學校教學,學校全面服務企業發展”的思路,建立了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實現校企文化、課程設置、實訓基地、評價標準的“四融通”。為此,學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領導小組和校企合作辦公室,專人負責推進和協調校企合作事宜;制訂了《校企合作管理辦法》、《校企合作獎勵制度》、《頂崗實習管理辦法》等15個制度文件,使校企合作規范化、常態化;牽頭組建了番禺工貿職教集團,擴大了校企合作的規模,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層次。與5所高職院校聯合開展8個專業的三二分段試點工作,與65家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建設校外學生實訓基地62個,校外教師實踐基地12個,一年多來合作企業接收學生頂崗實習人數達712人。通過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和聯系校企合作項目常態化運行。與企業開展訂單人才培養,目前有“用友班”、“諾登班”、“駿和班”等冠名訂單班;企業參與組班、教學、考核等環節,提升了專業的培養質量。與廣東用友公司聯合開發虛擬商務實訓平臺,并組織了多次師資培訓和研修活動。電子技術應用、電子商務專業與企業共同申請番禺區示范性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共2個。以重點建設專業為引領,與企業共同構建了“五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具有原創元素,創新點、示范點突出。

          第六,成立生產性公司,引進企業生產性教學項目。

          充分利用職教集團的優勢資源,引進企業真實的生產項目,改造為我校的生產性教學項目。比如我校電子技術應用專業和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分別成立了“智能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銳數控技術有限公司”,由專業部長任總經理,安排專業教師挑選優秀學生,以代加工的方式為企業按單生產,經委托代加工企業檢驗合格后按件計給學生報酬。學校提供場地、人員、水電、技術、設備等,企業安排1-2名技術人員進行指導培訓,并負責對成品進行檢驗,提供包裝盒、說明書、標貼等,包裝后的成品存放在學校提供的倉庫,由委托代加工企業保管。  

        

      本站客服
      回到頂部
      十八在线观看免费视频